党群之窗

清明,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04-13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周雄

园区风景

一说到 “清明”二字,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定是一幕幕温馨的祭祀场景,清明祭祀,是2500年前就已形成的民间习俗。一个民间习俗,要凝聚多少人的乡愁,才能传承至今。无论你是扎根于故土,还是在他乡拼搏闯荡,总会在这个节气生出一份对家乡的思念。即便是身在遥远的他方,也不忘携妻带子,回到这个曾经生养自己的地方看看,为故去的长辈和亲人送一束鲜花、寄一份哀思,向孩子们讲讲世代传承的家训和家风,这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墓园职工赵志容

清明、乡愁、家风是三个密不可分的关联词,对此感触最深的,非墓园职工莫属。每年清明,这些“灵魂的守护者”看着浩浩荡荡的祭祀大军来了又回,让这座凄美的墓园从冷清到“沸腾”再到冷清,心中总是会生出无限感慨。“看着这眼前的一幕幕,总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们回家祭祖的画面,当时年纪小,总不明白长辈们为何如此‘唠叨’,年年祭祖都会老生常谈,讲那些早已听腻的故事,说那些烂熟于心的谆谆教诲。后来才发现那些曾不屑一顾的话语变成了我现在为人做事的准则”。南寿山墓园的职工赵志容一边回忆一边说道。

 

赵志容出身于地道的农村,是比较传统的家庭。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她年仅18岁就来到了南寿山墓园,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墓地管理员。当时南寿山墓园刚建园不久,殡葬这个行业又遭受“冷眼”和“边缘化”,几乎没有人愿意做这一行。提到“殡葬工”,大家都会觉得沉闷、抑郁,而只要看到赵志容本人的,都会被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感染,虽然个头不高,但总是精神焕发,给人的微笑也恰到好处,仿佛可以消除来园群众心中那一片阴霾。她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都要努力去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她在长辈们身上学到的,以前家里并不富裕,但长辈们并不会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面对,努力改变。来到这里以后,长期受到文化理念的熏陶,要做个自尊自信自强的寿山人,让他人看到我们的改变,感受到温暖,也算是实现我的价值了吧。

墓园职工赵志容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要学习老祖宗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格,才培养了赵志容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即使条件艰苦,也能乐观地面对。赵志容的工作除了接待客户,还有骨灰盒。对于女同志来说,这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还要耐得住脏,特别是接触骨灰盒和精骨的时候。有的骨灰盒刚从火化炉那边送过来的,还能感受到骨灰的余热;有的刚迁坟过来的精骨,还能看见骨头上的血肉,甚至伴有尸体的腐臭味。有些客户自己都嫌脏,不愿意拿,她只有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硬着头皮往上冲。除此之外,她也在值夜班的行列中。一个人孤零零地守着安静得让人害怕的墓地,无限的想象空间足以让人无法入睡。她说,干一行,爱一行。这是父亲常对她说的。把这些都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也就没那么抗拒了。

   赵志容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憨厚与老实,平时埋头干工作,没有多余的话语,但总是最受客户喜爱的一位,特别是年纪稍大的长辈。每当年长的老爷爷老奶奶来园扫墓,忘记了墓穴的位置,她都会细心引导,亲自将他们带到目的地。每当有家属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过度悲痛而无力行走,她都会细心搀扶,特别抽出时间慢慢劝导,用她的爱心来温暖他们,让他们逐渐走出失去亲人的阴霾。因此,很多经她接待过的叔叔阿姨再次来园都会点名找她,甚至还会给她带些自己亲手做的小点心。赵志容将长辈们的厚爱归功于家族中关于孝道思想的教育。她说:“在众多教诲中,‘尊敬长辈’这一条总是排在首位,而且是必须遵守的一条。自从记事起,就深深地印刻在了脑海中。任何事情都要以长辈为重,以长辈为先。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嘴馋,有好几次吃饭时长辈还未动筷,自己就先偷吃,被狠狠地责罚过,后来也渐渐明白尊敬长辈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园区风景

家风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下笔之前,我对赵志容说:“你给我说说你的家风和家风故事吧”。她竟回答我说不知道什么是家风,我说,那你就说说长辈们经常对你说的教诲吧。也许,她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那些诸多“唠叨”就是他们世代传承的家风。我想不只是她,很多人都像她一样,小时候听着就是听着,从未想过那些故事和教诲后面真正的意义,长大了才明白,教会我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是家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