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与传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总是伴着细雨而来。那雨,如牛毛,似花针,密密地斜织着,给整个园区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仿佛也在替人们述说哀思,让思亲愁绪更添上几分。
【一张特殊的合影】在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跨越岁月仍熠熠生辉,陶宽与陶铁汉父子二人的善举便是其中一抹温暖而动人的亮色。
你看,一张特殊的大合照被记录了下来。“爸爸,我们一大家人都来看您了!”在南寿山墓园“博爱园”的纪念墙前,有一大家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述着思念。原来,他们是陶宽、陶铁汉两父子的亲人们。2019年6月13日7时30分,昏迷一天,75岁的陶铁汉老人平静地走了。这位与癌症抗争了9年的坚强老人,昏迷前与亲人一一道别并叮嘱亲人“在他走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50多年前同样捐献遗体的父亲陶宽,坚定传承红十字会“人道、博爱、无私”的精神。从此,他和父亲陶宽的名字被共同镌刻在“博爱园”的纪念墙上。
人去世后总有人选择土壤,也有人选择海洋,但还有一部分人,愿意为医学贡献力量,为更多的患者换来生的希望。近年来,遗体捐献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支持并参与,我们感佩于他们以无私奉献,用无言大爱彰显生命之美!
【代客祭扫传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在《清明日对酒》,高翥通过“白蝴蝶”“红杜鹃”的意象,渲染了祭扫时的悲凉氛围。虽身处异地,却能想象故乡的祭扫场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寿山公司将千年传承的祭祀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推出代客祭祀服务。让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也能以另一种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爱与思念跨越时空,得以永恒。
墓园工作人员化身思念的传递者,他们着装严整,神情肃穆,以专业且敬重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仪式环节。从仔细擦拭墓碑,到恭敬敬献供品,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逝者的缅怀与对生者情感的珍视。他们严格遵循传统礼仪,让代客祭扫仪式庄重而肃穆,确保每一份思念都能完整、妥帖地传达。清明节祭祀高峰期南寿山墓园共完成18次代客祭扫。同时,大家也可登录“仁孝福寿”微信小程序,选择“网上纪念馆”,向先人倾诉思念,让情感跨越空间,随时随地与逝者“对话”。
据统计,2025年4月5日,我园共接待来园祭祀群众6000余人次,入园车辆1100余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