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泸州市南寿山墓园禁燃禁放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23 浏览次数: 【字体:

对传统祭祀方式说“不”

祭祀是华夏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约从汉朝开始,逝者下葬就用钱币与逝者同葬,慢慢的,为逝者焚烧纸钱冥币、燃放烟花爆竹便成为一种习俗。但时至今日,传统祭祀方式是否仍然适用?有智之士,还是应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每年“烧掉”的惊人财富

每年,我国的祭扫高峰期有春节、清明、中元等几日,每到这些时候,大街小巷,坟场墓园,常能见到焚烧纸钱的“星星之火”。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仅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的“白色浪费”竟然高达100多亿元!

尽管传统丧葬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但这与如今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明显不符,我们更应该采用较为文明的、绿色的祭奠方式。

传统祭祀严重污染环境

除了会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能会引发火灾,焚烧纸钱冥币、燃放烟花爆竹,还会严重污染空气、破坏环境。

南寿山墓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的清明节,墓园里鞭炮渣滓、焚烧冥币剩下的灰“泛滥成灾”,足足要装满上千个六七十斤装的垃圾袋。扫墓高峰期,墓园甚至要专门为工作人员配备防毒面具,防止“毒气”伤害身体。2010年清明节,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压的七旬老大爷在南寿山墓园扫墓时被浓烈的硝烟熏倒,后经墓园临时医疗点执勤医务人员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

在南寿山墓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无疑很有发言权,村民李英就说,“往年每逢春节、清明节等扫墓高峰期,到南寿山扫墓的市民大量燃放鞭炮、焚烧香烛冥币。鞭炮声从上午7点到下午6点基本就不停歇,到处是硝烟弥漫、烟灰乱飞,让我们呼吸困难,饭桌上全是厚厚的一层灰,连饭也没法吃,有时候甚至连面对面说话也听不清。到了晚上,由于硝烟味太浓,觉也睡不好。”

当下,市民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对空气污染高度关注,而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此前,市政府办公室就出台了《泸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度实施计划》和《泸州市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考核评价办法》,明确指出“加大对‘不燃放烟花爆竹,减轻空气污染’的宣传引导,在南寿山等集中吊唁、祭祀地点,积极推行采用鲜花、电子鞭炮等环保方式进行祭拜”。“此项工作是我市保全国卫生城市金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要内容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对生态环境、对大气污染的高度重视。”南寿山墓园工作人员说。

文明祭扫需要每个人参与

也许有人会说,传统祭祀方式是“继承传统”,但事实却是,传统祭祀方式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农耕时代并不突出。比如空气污染,古时候人烟稀少,又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焚烧纸钱冥币、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空气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作用就可消除,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而现在呢?一方面人口爆炸,另一方面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已经让环境不堪重负,传统祭祀活动中的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只会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南寿山墓园工作人员表示,从人类自身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必须对“传统祭祀”这样的传统活动作出限制和约束,就像宁愿牺牲经济利益,也不得不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行业说不一样。这样做,才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才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

文明祭扫的实现与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虽然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然而最终却要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洞悉传统祭扫的危害,认识到文明祭扫的积极作用,用自我的担当,去推动文明的进步。

文明祭祀,维护我们共同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