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转变观念,推进殡葬服务的全面转型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04-22 浏览次数: 【字体:

——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火葬倡议书签名60周年

 

 

 

    自1956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殡葬改革以来,经过60年的推进,我国殡葬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后,殡葬改革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经济转型期,殡葬改革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科技发展新趋势,殡葬事业发展凸显三大矛盾:一是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殡仪馆、公墓,其规模与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已不相适应;二是殡葬服务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明程度已不相适应;三是旧的殡葬理念与科技发展新趋势已不相适应。上述矛盾,已成为制约殡葬改革发展的瓶颈,只有转变观念,推进殡葬服务全面转型,才能突破瓶颈,使殡葬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殡葬改革是自上而下,由国家层面推动,因此,社会管理机构的管理理念对殡葬改革发展至关重要。仅举一例,2013年全国地方政府对殡葬公共设施投入仅为30亿元,不仅低于民政领域其它专项投入,更低于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投入。面对当年53.73%的城镇化率、14.8%的老龄化状况,对于全国众多殡葬服务机构和服务民众,这个数字是何等惨淡。数字不是关键,关键是它所体现的社会管理理念。“死有所终”这一基本民生需求,未能得到重视。重生不重死的管理理念,是殡葬改革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城镇化、老龄化双重压力下,殡葬公共产品的短缺低效与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殡葬改革发展的障碍。社会管理机构应顺应时事,转变观念,在城镇化推进中给殡仪馆、公墓留出配套发展空间,保障民众基本殡葬权益,这是突破制约殡葬改革发展瓶颈的首要问题。

    

    目前,在一些地方违规土葬、骨灰装棺再葬、请阴阳、做道场等丧葬陋习日渐突出,它表明肃清封建思想文化影响的任务远未完成,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对传统殡葬的改造,仍是殡葬改革的任务。传统殡葬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佐,应以现代殡葬取而代之。现代殡葬与传统殡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价值追求,其区别在于传统殡葬注重“哀悼死亡”,体现的是阴阳两隔;现代殡葬关注“讴歌生命”,体现的是精神永恒与文化、教育的传承。我国殡葬业已探索了一条现代殡葬转型之路——文化主题公墓。它将文化元素融入公墓建设,打造集纪念、祭祀、教育、休闲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公园,用园林、景观展现文化主题,实现了殡葬与文化、生态的完美结合,是殡葬服务转型的重要模式。殡葬礼仪是服务转型的又一个方面,由于殡葬活动有着情感传递因素,改革不是简单的取消丧礼,而是注重礼仪与社会文明的趋同。在多元习俗背景下,培育引导文明丧礼,提升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唤起人们对生命、对人生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殡葬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生态殡葬是新形势下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生态殡葬作为殡葬服务转型的重要形式,不能仅局限于引导树葬、海葬、花坪葬等生态葬式,应是葬式全方位系统性提升,在科技发展新趋势下,通过引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速殡葬改革科技创新。目前,上海市已开始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骨灰制作为“生命晶石”。“生命晶石”清洁、美观,使多种安置方式成为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葬式。随着它的成功推广,必将有众多与科技结合的生态殡葬创新形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