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花表达我们的哀思
作者:满哥 来源:酒城新报
园区风景
园区风景
每到春节,就是祭祀的传统节气。中国人尊重祖先,尊重先辈,思念逝去的亲人,每年的祭祀都非常认真,隆重。很多家庭都会把祭祀作为大事来安排,不光外地的子女回到家乡祭祀,有的远在海外的亲人也专程赶回来祭祀。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凝固炎黄子孙血脉情感的有力纽带。
祭祀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祭天、祭地、祭神灵到祭祖、祭先人、祭祀文化不断的演变。最早的祭祀,用三牲,用水酒,很低碳、很环保的,后来才有燃香、点烛、烧纸钱。至于放鞭炮应该是宋代以后才有的事,因为唐诗宋词中第一次提到放鞭炮是宋代的王安石,他在《元日》的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到了近代,在祭祀活动中放鞭炮烧纸钱就成了习俗。
长久以来,一到清明、春节开展祭祀活动的日子,以及平时的殡葬事宜,人们习惯放鞭炮、点蜡烛、烧纸钱、冥币,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达对先人、对亲人的深情悼念。所以凡是这几个节气,市区几座公墓的上空鞭炮声不断,纸灰漫天,空气污浊。许多扫墓的人下得山来,脸上、鼻孔、身上都是尘埃,非常难受。周围的居民也叫苦连天,深受其害。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习俗,但不是所有的传统习俗都是文明的习俗。就拿放烟花爆竹来说,人们都习惯在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当子夜的钟声敲响之际,全城一齐燃放,光是噪声就足以达到声震环宇,响彻云霄。记得最厉害的那些年景,烟花爆竹的纸屑在大街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有时遇上下雨,纸屑和着泥浆把整个城市脏得一塌糊涂,不堪入目。慢慢地,大多数市民对燃放烟花爆竹越来越反感,要求禁放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顺应民意开始整治,颁布禁放条例,反反复复好多年,加上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大大收敛,城市安静和洁净多了。
祭祀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蜡烛香,也是传统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在今天已经成了陋习。对逝去亲人的祭祀,应该在一个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寄托我们的哀思,诉说我们的思念。一束鲜花,一捧绿叶,一张照片,一杯素酒,既不惊扰地下的亡灵,又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而今更流行网络祭祀,就在家里,点开视频,逝去亲人的墓碑,曾经的影视资料,都呈现在眼前,睹物思人,祭祀效果非常好,也不受地城空间限制。
文明祭祀,绿色祭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摈弃落后的祭祀习俗,不代表对祭祀的不重视。我们可以在一些形式上更庄重,更讲究。比如,去墓地祭祀,都应该穿上黑色的服装,而不是随意着装。可以朗诵祭文,可以播放音乐,可以在墓前搞一个小型冷餐,和逝去的亲人一起过年,等等。
近两年,我市南寿山墓园带头倡议在祭祀活动中开展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用我手中一束花换走你的烟花爆竹、纸钱蜡烛。”这项活动受到很多祭祀群众的好评,并纷纷参与到文明祭祀、绿色祭祀中来,大大减少了墓地的噪声和污染。市政府也从行政管理上强化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的行为,在今年1月初发布了通告,禁止在殡葬区域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来,墓地管理者、群众和政府都想到了一起,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保护环境,除旧布新努力,文明的泸州将越来越天蓝水绿地干净。